老爹給問嗎
一起探討程式、教育、遊戲化學習的各種可能
歡迎來信投稿你的觀點
歡迎來信投稿你的觀點
遊戲帶來的創造力與邏輯思維程度不僅大幅提升,而在這樣無壓力的過程中,往往發揮了極大的學習潛力──「海霸」這款程式教育桌遊便體現了這樣的理念,在孩子們實際操作 loop、and/or、sequential 等程式運作方式時,進而培養邏輯性思維,並將學習主權還給孩子。 Jane McGonigal 在 2010 年的 TED Talk 中以「玩遊戲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」為主題,分享遊戲玩家的人格特質 ( super power ),也以歷史故事說明遊戲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。遊戲帶來的刺激感不言而喻,當玩家暴露在遊戲世界中,創造力與邏輯思維程度將大幅提升,而在這樣無壓力的過程中,往往發揮了極大的學習潛力──「海霸」這款程式教育桌遊便體現了這樣的理念,在孩子們實際操作 loop、and/or、sequence 等程式運作方式時,進而培養邏輯性思維,並將學習主權還給孩子。
「程式老爹」,是來自交通大學的一群學生,雖然各個都還很年輕,但有感於台灣現階段的程式教育課綱缺乏配套措施,以及民間機構開設的工作坊過高的時間成本與金額門檻,便搖身一變,化身為教育中親切、富有學識的「老爹」,這次帶來團隊中負責募資專案的楊鈞宜同學專訪,談談她在台灣制度之下,對程式、對教育以及自身團隊的想法。 在桌遊設計上,他們起初是廣泛蒐集國內、外桌遊資料,再思考要怎麼改成適合台灣小孩玩的版本,並包含 3 種程式語言邏輯在其中。他們也跑遍台灣,去國小實際測試看哪種版本比較好玩,也在成大蘇文鈺教授的工作坊、台中的複雜生活節等提供大眾試玩,才有了今天第七版的海霸。
現在台灣國中、小資訊科老師師資不一,有些學校甚至沒有電腦,就算107年課綱開始推行也不可能立刻在全國落實,制度層面的東西一般人可能比較無從改起。但在體制之外,程式老爹想到可以做的,是設法幫老師生教案,而第一種形式的教案,便是桌遊。 "我們想透過不插電學習法,讓小朋友用桌遊的方式,開啟他們對程式學習的熱情。桌遊好攜帶、好推廣,也希望所有程式初學者,能透過這款桌遊來入門,我們試圖讓台灣的程式教育環境變得更友善。" 改善環境之外,另一個目標是開源,希望大環境裡能有更多師生研究出不同類型的教案,讓程式學習變得更加自然又吸引人。 除此之外,程式老爹也想讓親子互動從呆板緊湊的補習行程,回到真實的互動。現在有很多小孩被補習和上課塞得滿滿,就算其他孩子們贏在起跑點,但為人父母的或多或少都還是希望能和他們有點互動。孩子們成長迅速,很多能和家長相處的時間都在玩平板、上課、補習中流失了,「我們想用海霸,將人與人的關係回歸到社交活動裡。」鈞宜說這句話的時候,眼神十分閃亮。 程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程式不該是制式化的主科,「如果程式教育只是把大學的上機考提前到國中、高中,這完全沒有意義。」在程式老爹的理念中,程式應該是自然而然,而且未來會變成基本能力的一件事。不希望程式也變成台灣舊有教育思維下的犧牲品,鈞宜希望學生、家長和老師都能思考:「孩子們為什麼而學?」
台灣的教育方案幾十年來一直在改變,但唯一不變的是不太讓孩子們去找除了考試之外,學習的其他目的是什麼?似乎有太多人都期待孩子們什麼都好、做什麼都 100 分,卻忘了讓他們挖掘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領域。「如果今天你的英文很好,家長就會說:『你的英文已經很好了,那我們花時間去補程式吧!』而當今天你的程式學得不太理想,家長又會要你花時間去學這塊領域,但或許你根本就不喜歡程式。」同樣在台灣的補習氛圍中成長,鈞宜說到這裡時讓我特別心有戚戚。
過去流行的是「學以致用」,也就是先不管為什麼而學,反正日後想辦法用在職場上就是。但現在更適合的或許會是「用以致學」,先思考未來的道路需要用到什麼樣的知識與能力,再想辦法去作學習。 思考未來該走哪條路對台灣學生來說,或許有些難度,鈞宜建議師長可以這麼做:「你今天給他釣竿,重申釣魚的重要性,不如跟他說魚很好吃,讓他自己對魚有興趣。」 程式老爹希望家長和老師們能一起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理由,不是要被強壓灌輸,而是以孩子的角度主動發掘,再進一步深耕。 當程式不只是程式——不同世代的共同價值以桌遊做為引起興趣的媒介,假如老師們認為這樣形式的桌遊能夠輔助教學,程式的知識便能用更生動簡單的方式進入學習者的腦袋裡。如果今天要孩子們理解「loop」,出現在腦海裡的不該是死板的「L-O-O-P」或教條式的解釋,透過海霸,他們可以知道想船往前進兩次會用到「 loop-2」,今天要讓程式跑兩次就可以寫「loop」去執行。
程式寫完後的成果可以很快被量化,這讓鈞宜談起來興奮不已,「我可以立刻看到我創造出來的東西,從無到有的成就感真的很強烈,而且程式執行後的結果可以給其他人使用,我的想法能被傳遞出去,這是其他學科無法迅速做到的事情。」 但程式教育的價值不僅限於此,鈞宜解釋道,程式教育最可貴的地方在其中的邏輯思維,不是很簡單學會打寫程式碼就結束了,程式老爹的出發點絕對不是培養出一群碼農,而是希望社會上有更多「solution oriented」的人。 程式一定會有跑不出成果的時候,但正是因為學程式的人會在更正除錯中學習,才得以讓思維變得更加理性縝密。「除錯的時候自學能力很關鍵,所以我覺得最棒的是,當我自主找資源去寫出程式的過程中,主動創造新事物並同時解決了這其中發生的問題。」鈞宜說,長期接觸程式會養成一種習慣,看到事件發生,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會是情緒化的批評,或者輕易被表像干擾; 而是學會將巨大的問題,釐清前因後果,並拆解成一個個更容易解決的小問題,再大的難關也能一步一步克服。 程式老爹的下一步是想作出更差異化的桌遊,從紙上談兵的紙牌遊戲,轉變為能夠編譯、輸入指令的螢幕,讓孩子親眼看到他們的創意被實現。程式老爹讓科技與「人」結合,在他們不斷開源的進展中表露無遺,所以才借著群眾的力量一起推動海霸,破解大眾對程式教育的迷思,喚起對教育本質的想望,讓體制外的程式教育,不再窒礙難行。
2 評論
|